更新時間:2025-07-27 17:00:18作者:佚名
寅虎年鐘聲敲響,大江南北的朋友們紛紛沉浸在喜慶的春節氛圍中。海外華人華僑們亦不例外,全球范圍內,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共同迎來了農歷壬寅年的到來。
但春節應該怎么翻譯,成了大家爭論的一個話題。
眾多國家的領導人紛紛獻上新年祝福。美國總統拜登、英國首相約翰遜均以“Happy Lunar New Year”這一表述向人們致以節日的問候。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在年初的一月底和二月初,分別發表了兩次新年致辭,其中一次選用“Lunar New Year”一詞,另一次則采用了“Chinese New Year”。
之前對泡菜、參雞湯、韓服的起源源自中國表示過抗議的韓國學者徐坰德,如今又將目光轉向了農歷新年的英文名稱。他認為,鑒于韓國同樣慶祝春節,這個節日不應被稱作“Chinese New Year”,而應當被稱為“Lunar New Year”。他呼吁韓國網民拒絕使用“Chinese New Year”這一英文表述。
為何此類分歧廣泛存在?面對農歷新年,我們身為中國人,究竟應當選用何種英文詞匯來表述?
中國農歷不是 “Lunar Calendar”
我們先來闡釋一下相關詞匯的含義。在英文中,“Lunar”這個形容詞指的是與月亮有關的,其詞根來源于拉丁語的“Luna”,即羅馬神話中的月亮女神“露娜”。而“Lunar New Year”實際上是“Lunar Calendar New Year”的簡稱,若直譯成漢語,則可稱為“月歷新年”或“陰歷新年”。
月歷,其名即揭示了其依據月相變化周期編制的特性。鑒于月亮的圓缺在夜晚清晰可見,相較于太陽的觀測,月亮的觀察更為簡便,所以眾多古代歷法均采用月歷。在現今全球通用的歷法體系中,唯有伊斯蘭教的哈吉來歷,才是純粹的月歷形式。
朔望月是指月亮兩次呈現相同月相的周期,其時長大約為29.53天。在農歷中,這一周期被簡化為30天的大月或29天的小月。若以12個朔望月作為一年的計算單位,那么一年的總天數大約為354.36天。伊斯蘭歷便采用了這種計算方式,其中平年有354天,而閏年則有355天。
一年四季的形成是地球環繞太陽公轉的結果,這一現象與月球并無關聯。通過現代精確的觀測數據,我們可以得知,地球完成一次環繞太陽的周期(即太陽年或回歸年)大約需要365.24天,這個時長比12個月亮圓缺周期即朔望月的時間要長出11天以上。這意味著伊斯蘭歷等基于月相的歷法,其“年”與回歸年之間的差異會持續增大,因此這類月歷的一個明顯不足是缺乏季節性標識(大約每過十幾年,原本代表夏天的月份便會轉變為代表冬天的月份)。
我國古代對農業極為看重,先民們早已認識到太陽運動軌跡對農業氣候的影響至關重要,僅憑月相來編制的歷法已無法滿足當時社會的需求。因此,我們的祖先依據對太陽周年運動的觀測,發明了“節氣”這一概念。
在《周禮》一書中,早已記載了確定節氣的方法,即“土圭測影”。具體操作是,在地面上豎立一根長桿,然后觀察并記錄它在正午時刻影子的長度變化,以此來判斷節氣。例如,當一年中日影最長時,即為“冬至”;而當一年中日影最短時,則標志著“夏至”的到來。至于春分和秋分,則是晝夜長度相等的兩天。
北京古觀象臺的圭表
古人在確?!霸隆蹦軠蚀_反映月相的盈虧變化以及“年”能準確反映太陽的周年運行過程中,創造性地提出了“置閏”這一方法——其核心原則是每隔兩三年便增加一個閏月(關于置閏的詳細規則相當繁復,本文篇幅所限,不便詳述)。通過這種方式,成功解決了12個朔望月與一個太陽年之間相差11天的難題。
中國傳統歷法,亦稱農歷或夏歷,它融合了太陽和月亮的觀測數據,被稱作“陰陽合歷”。在英文中,這種歷法被稱為“Lunisolar Calendar”。然而,近代一些民眾習慣將其簡稱為“陰歷”,這一稱呼通常是基于與西方純陽歷的比較,但實際上并不精確。
遵循這些基本準則,我國在先秦時代便已形成多種歷法體系。在漢武帝統治時期,我國正式頒布了首部全面統一且有著明確文字記錄的歷法——《太初歷》。這部歷法明確指出,一個回歸年等于365天加上1539分之385日,一個朔望月則是29天加上81分之43日,并以冬至所在的月份作為11月,將正月初一確立為新一年的開始。
自《太初歷》問世以來,我國歷代天文學家與數學家持續依據觀測結果修正誤差,并對置閏規則進行優化,從而相繼誕生了諸如南朝宋祖沖之所創的《大明歷》、唐朝僧人一行所制的《大衍歷》以及元朝郭守敬等人共同編纂的《授時歷》等眾多歷法。這些歷法在精度與計算方法上均超越了西方同類歷法。
晚明時期,徐光啟等學者采納了哥白尼、伽利略以及地谷等歐洲天文學家的先進理論,創編了《時憲歷》。此歷法依據太陽的實際位置來界定節氣。目前通行的農歷,由南京紫金山天文臺負責發布new year是什么意思,其定氣方法和置閏規則等核心理念,均源自《時憲歷》。
在古代,東亞漢字文化圈內各國的歷法普遍源自中原地區。越南在14世紀至19世紀初期間,一直沿用了元明時期的《授時歷》。然而,到了1813年,該國轉而采用了中原的《時憲歷》。此后,隨著法國殖民者的到來,越南開始改用西方的歷法。
朝鮮半島的政權長久以來一直接受中原的歷法與時間授命,早在公元624年,高句麗便有“派遣使者歸附,采納正統,請求頒布歷法”的記錄。此后,半島上相繼出現的高麗王朝與朝鮮王朝,長期作為中原的附屬國,繼續接受元、明、清三朝的歷法頒布。然而,在滿清甲午戰敗之后,被迫終止了與朝鮮的冊封聯系。
在越南、朝鮮以及琉球等國的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里,這些國家都向中國臣服。在這些國家,通用的歷法均源自中原朝廷,朔望的時間以及置閏的計算均依據中原的觀測結果,而非當地的實際情況。近代,越南與朝鮮地區開始依據本地觀測來決定朔望和節氣。由于兩國地理位置與我國有所差異,朝鮮半島時間比北京時間提前一小時,而越南則晚一小時,因此,有時會出現與我國農歷相差一日或一月的情形。然而,時至今日,越南以及朝鮮半島的農歷均與我國現行的農歷一致,均依照崇禎年間修訂的《時憲歷》所載規則進行。
二、年節習俗的傳承
越南民眾與朝鮮同胞,他們所采用的農歷源自我國,因此在慶祝春節的習俗上,也沿襲了中國的傳統。
我國自漢朝時期便有了在歲首時全家共同祭拜祖先的習俗,比如東漢時期的農學家和文學家崔寔在其著作《四民月令》中便記載了“正月之初,稱為正旦,親自帶領妻子兒女,虔誠地祭祀祖先?!?/p>
漢人崔寔的《四月月令》記載了新年的慶祝活動
最早記載門神形象的資料源自漢代,《漢書》中《廣川惠王越》一篇提到,其宮殿之門上繪有名為成慶的古代勇士形象,他身著短衣,腰束寬大的帶子,手持長劍。
自魏晉時代起,有關守歲的習俗便有了記載。據周處所著《風土記》記載,蜀地風俗中,年終時分人們相互贈送禮物,稱之為饋歲;以酒食相邀,則是為了告別舊歲;而到了除夕之夜,人們則通宵達旦不眠,此行為被稱為守歲。
南朝梁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了很多當時的過年習俗:
在元日這一天,人們會在庭院前燃放爆竹,其目的是為了驅趕山魈和惡鬼,而這一習俗在宋朝時期有了新的變化,那時人們開始利用火藥來制作爆竹。
在立春這天,人們會將彩紙剪成燕子形狀并佩戴在頭上,同時貼上“宜春”這兩個字,這便是福字和春聯的來歷。
歲末時分,家家戶戶準備豐盛的菜肴,前往祭拜舊歲的神位,以此迎接新春的到來,親朋好友歡聚一堂,暢飲美酒。家人們圍坐在一起,共同守歲,共享年夜飯的溫馨。
顯而易見,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許多過年習俗,其起源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
辛亥革命結束之后,中華民國廢棄了農歷,全面采用了西方的格里高利歷法。首任總統袁世凱將格里高利歷的1月1日命名為“元旦”,并將原本的農歷元旦更名為“春節”。在民國成立之前,“春節”這一稱謂主要指的是立春。這種命名方式一直被我國人民所繼承并沿用至今。
1928年,國民政府發布政令,明令禁止民眾出版與使用農歷,甚至禁止民眾歡慶農歷新年。其理由是,政府認為“迷信是阻礙國民革命發展的絆腳石,而舊歷則是迷信的指揮中心”。然而,面對民間的強烈反抗,政府最終不得不撤回這一禁令。此后,我國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公歷,但仍然堅持慶祝農歷節日,形成了新舊二歷并行共存的獨特習俗。
在海外,除了華人華僑群體之外,主要慶祝農歷新年的還有越南和朝鮮族人民。日本在明治政府于1873年徹底廢棄了源自中國傳統歷法的“和歷”,全面轉而采用西方的格里高利歷,因此,原本在舊歷元旦舉行的慶?;顒佣嫁D移到了公歷的1月1日。
在越南,這個傳統節日被稱作“節元旦”亦或是簡稱為“節”。它的慶祝習俗與我國傳統相近,比如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祭拜灶神,再到春節期間貼上春聯、福字,掛上年畫,以及燃放鞭炮等。與我國人民一樣,越南民眾也力爭在除夕之夜前回到故鄉,與家人團聚,共度守歲時光,共享年夜飯。正月初一這天,晚輩們向長輩行拜年之禮,而長輩則慷慨地給予晚輩壓歲錢。與此同時,越南人民還有在正月初一品嘗粽子的傳統習俗。
越南商店販賣的新年飾品()
朝鮮族人民將農歷新年稱為“??”(朝鮮語中的新年)、“??”(元旦)或是“??”(歲首)。在除夕來臨之前,他們都會盡量趕回家,與家人共度除夕夜,一起守歲。年夜飯往往由媳婦精心準備,包括五谷飯、饅頭和烤肉等傳統美食。在年初一,晚輩們會向長輩行大禮拜年(即“歲拜”),而長輩則會給晚輩們壓歲錢。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對祖先的祭奠儀式,向逝去的親人獻上食物,稱之為“正朝茶禮”。祭祀活動完成后,大家方可品嘗由米糕片湯等美味佳肴構成的新年首餐,即“歲饌”。春節期間,戶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包括踢毽子、投壺以及放風箏等。
南朝鮮人新年祭祖的供桌(ABC)
從上述描述中可以明顯看出,越南與朝鮮在過年時的傳統習俗大多源自我國,他們完整地保留了“團圓”、“拜年”以及“祭祖”等核心文化內涵,僅在少數飲食和活動方面存在些許差異。
“政治正確”的產物——“Lunar New Year”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民眾消費水平的顯著提高,越來越多的西方人士開始關注并重視起農歷新年這一傳統節日。西方商界人士與政治人物意圖借助拜年活動爭取華人支持,然而他們發現眾多海外越南裔及韓國裔人士并不認同所過的節日為“中國新年”,亦不習慣于袁世凱所創的“春節”這一名稱,于是為了所謂的“文化包容”和“政治正確”,他們創造了一種去中國化的表述——“月新年”。
近兩年來,在Google Trend的數據顯示中,搜索“中國新年”(紅色)和“農歷新年”(藍色)的頻率上,采用“農歷新年”這一表述的搜索者數量已超過了“中國新年”。
與此相仿,近年來西方社會開始流行以“各種節快樂”這一問候語來替換“圣誕節快樂”,這一稱呼涵蓋了年末的眾多節日,諸如公歷新年、猶太人的光明節等,其用意在于關照那些不信仰基督教的人群。他們遵循這一邏輯,自然而然地推斷出采用“月歷新年”這一做法,能夠一舉兩得,既取悅了華、韓、越等擁有節日慶祝習慣的亞裔群體。
不得不說,“月歷新年”這一稱呼顯得頗為不妥。首先,前文已明確指出,我國傳統歷法并非單純以月相為依據,而是融合了陰陽二氣的陰陽合歷。其中,依據太陽位置所確定的二十四節氣,是這一歷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此外,全球并非僅我國采用月相來定日期,現行的伊斯蘭歷便是以月亮為基準,完全忽略太陽位置的純粹陰歷。因此在國際上使用“月歷新年”的說法會造成指代不明的問題。
最終,中國文化的包容性特質,與那些極端排外甚至宣揚對異教徒迫害的三大亞伯拉罕一神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國傳統歷法是一種天文歷,其制定完全依據日月星辰的運動規律,其中正月初一標志著最接近立春的朔日,即新月。這與現行的格里高利歷大相徑庭,后者是以人為設定的基準點為基礎,依照既定規則推算日期的算數歷。相較之下,西歷新年并無任何天文學上的意義。
中國的傳統節日同樣是民眾的節日,它們并不依賴于只有信徒才能體會的宗教超越理念,也不與某位神話人物的誕辰日期相關。無論是愿意投身節日慶典的國人,還是對此不感興趣者,我們都持開放態度,不會施加任何壓力。正因如此,在拜年這一習俗中,并不存在“非基督徒受到耶誕節侵犯”這樣的信仰矛盾問題。
現今,眾多越南及韓國民眾遵循著我國所制定并發布的農歷,沿襲著源自我國的傳統過年風俗,然而,他們卻不愿承認這一節日與中國文化相連,甚至狂妄地宣稱春節起源于他們國家。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實乃近代我國國力的衰弱。
農歷新年之爭
朝鮮與越南在歷史上長期尊奉中國為宗主國,深入學習和模仿中國的文化以及典章制度。這兩個國家的國名,均為中國皇帝所授予。朝鮮王朝的文臣徐居正曾評價朝鮮:“我們的衣冠制度,完全與中國相同?!痹诔r《成宗實錄》中記載:“自箕子以來,我國東方教化廣泛傳播,男子具有烈士的氣概,女子擁有貞節的習俗,被譽為小中華?!?/p>
越南的士大夫亦以傳承中華文化為榮。阮朝官員李文馥曾對越南文化進行闡釋,稱其“在治法上,源自二帝三王;在道統上,則根植于六經四子,家家戶戶皆尊崇孔孟,崇尚朱程。其學術,源自左國,上溯至班馬;其文學,詩賦方面以昭明文選為典范,以李白、杜甫為楷模;在書法上,則遵循周禮六書,以鍾繇、王羲之為榜樣。選拔賢能,沿襲漢唐科舉制度;服飾方面,則效仿宋明風格。”推而舉之,其大也如是。而謂之夷,則正不知其何如為華也?!?/p>
1885年,清政府在經歷中法越南戰爭之后,與法國簽署了《中法新約》,將越南割讓給了法國。緊接著,十年后的中日甲午戰爭后,清朝再次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將朝鮮拱手相讓。這一連串的事件,導致天下朝貢秩序的瓦解,以及宗主國的拋棄,使得小中華諸國陷入了嚴重的認同危機——他們一方面仍舊認為諸多中國文化和事物是先進的貝語網校,另一方面卻又對中國現政權的無力感到極度失望。在這種背景下,遭受帝國殖民壓迫的當地民眾逐漸覺醒,產生了強烈的本土意識,進而演變為民族主義情緒。
在20世紀20年代,朝鮮的歷史學者和反日志士申采浩等人發起了所謂的“新史觀運動”,他們以“檀君神話”來替換中國史書中關于箕子朝鮮的記載,同時贊美壬辰倭亂時期朝鮮的抗日英雄李舜臣,并弱化大明援軍的作用,通過這些手段來構建一種“民族敘事”,以此來對抗日本帝國的殖民統治。數年前,韓國成功將端午節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new year是什么意思,隨后部分學者及媒體聲稱韓國是印刷術、造紙術、圍棋以及泡菜的發明者。近期,越南政府官方網站亦宣稱春節的起源地是越南。此類事件,無不顯示出對中華文化的離心傾向。
面對韓國人與越南人在近代所創造的歷史成就,我們應保持冷靜與平和。比如,提及農歷新年的翻譯,我國傳統歷法乃是我國古人的智慧結晶,而農歷新年的慶?;顒觿t是我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一事實無可爭議。我們理應毫不猶豫地將此節日譯作“中國傳統農歷新年”(簡稱“春節”),亦或更加自信地采用漢語拼音“Xinnian”或“Chunjie”。
在生活中,若遇見越南人或韓國人提及“越南新年”、“朝鮮新年”或是“月歷新年”,我們無需過于糾結。從一方面來看,他們樂于將我國傳統歷法和節日納入自己的文化體系,這實際上是對我國文化的認可。我國歷來對“文化挪用”持開放態度,正如泰山不拒土壤,方能成就其巍峨。
尤其關鍵的是,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爭議的根源在于近代中國自我封閉、發展滯后,已無法代表世界領先的文化。在現今由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中,我們與其與韓國、越南等國就歷史文化歸屬問題爭執不休,不如感到羞愧并奮發向前,肩負重任,傳承、弘揚并創新出更加卓越的中國文化。
愿各位在新的一年里力量倍增、威風凜凜。恭祝中國新年快樂!